一、土壤肥效指标包括那些?
土壤肥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水肥气热。 土壤物理方面性质由三相比(固相、液相、气相体积比值)、质地(根据固相砂粒、粉粒、黏粒的质量百分数划分)、容重(单位容积原状土壤干质量)、孔性、结构性(块状、柱状、棱柱状、核状、片状、团粒状、微团粒状)等组成。这些土壤指标是相互联系的,评价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不能孤立只谈一个指标。 土壤学上定义土壤结构是指土粒(单粒和复粒)的排列、组合形式。土壤结构包含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两个方面,通常是指土壤结构性。 块状、柱状、棱柱状、核状、片状是不良的结构体,总孔隙度小,主要是小的非活性孔隙,结构体之间大的通气孔隙,往往成为漏水漏肥的通道。植物根系很难穿扎,干裂时常扯断根系。 团粒结构是良好的结构体,不仅总孔隙度大,而且内部有多级大量的大小孔隙,团粒之间排列疏松,大孔隙较多,兼有蓄水和通气的双重作用。
二、烘焙食品检验指标包括那些
烘焙食品检验指标包括那些
随着人们对食品的安全和品质要求越来越高,烘焙食品检验变得越来越重要。烘焙食品检验指标是评估食品安全和质量特征的重要依据,对于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烘焙食品检验指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外观检验
外观是评价烘焙食品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外观检验主要包括外观颜色、形状、质地、有无异味等方面。合格的烘焙食品应具有良好的外观,无明显异味,形状规整,颜色均匀。
2. 物理性质检验
物理性质检验是评估烘焙食品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物理性质检验主要包括膨胀性、硬度、粘度等指标。例如,面包应该具有适当的膨胀性和松软的口感,而饼干应该具有脆脆的硬度。
3. 化学成分检验
化学成分检验是评估烘焙食品营养价值的重要手段。化学成分检验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指标。合格的烘焙食品应具有适宜的营养成分含量,满足人体对营养的需求。
4. 微生物指标检验
微生物指标检验是评估烘焙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依据。微生物指标检验主要包括总菌落数、大肠菌群、霉菌和酵母菌等指标。合格的烘焙食品应该达到卫生标准,不含有病原菌和致病微生物。
5. 添加剂检验
添加剂是烘焙食品中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用于改善食品的质地、口感和保存性能。添加剂检验主要包括防腐剂、增稠剂、甜味剂、酸味剂等指标。合格的烘焙食品应该添加适量的食品添加剂,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6. 农药残留检验
农药残留是评估烘焙食品安全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农药残留检验主要包括常用农药的残留量检测,如有机磷农药、有机氯农药、三唑类农药等。合格的烘焙食品应该不含有农药残留物,符合食品安全标准。
7. 重金属检验
重金属是烘焙食品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之一,对人体健康具有潜在危害。重金属检验主要包括铅、镉、汞等指标的检测。合格的烘焙食品应该不含有重金属,符合食品安全要求。
8. 食品添加剂检验
食品添加剂是用于改善食品质地、口感和保存性能的化学品。食品添加剂检验主要包括添加剂种类和添加量的检测。合格的烘焙食品应该添加合法的食品添加剂,并且添加量符合相关法规标准。
综上所述,烘焙食品检验指标是评估食品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依据。通过对烘焙食品外观、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微生物指标、添加剂、农药残留、重金属和食品添加剂等方面的检验,可以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
三、食品质量安全指标包括那些内容?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条规定食品安全标准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食品、食品相关产品中的致病性微生物、农药残留、兽药残留、重金属、污染物质以及其他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限量规定;
(二)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
(三)专供婴幼儿和其他特定人群的主辅食品的营养成分要求;
(四)对与食品安全、营养有关的标签、标识、说明书的要求;
(五)食品生产经营过程的卫生要求;
(六)与食品安全有关的质量要求;
(七)食品检验方法与规程;
(八)其他需要制定为食品安全标准的内容。
四、aqi包括的指标?
AQI(Air Quality Index,空气质量指数)描述了空气清洁或者污染的程度,以及对健康的影响。空气质量指数的重点是评估呼吸几小时或者几天污染空气对健康的影响,你可能呼吸污染的空气后,在几个小时或几天的经验。
环保局计算空气质量指数通过五个主要污染标准:地面臭氧,颗粒物污染(也称颗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对于这些污染物,环保局已成立了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保障公众健康。地面臭氧和空气中的颗粒的两种污染物构成这个国家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
五、指标分解的方法包括?
1、格里波特指标四分法
格里波特四分法是从1996年开始被广泛应用的。它的理论前提是:将多数岗位都划分为四个关键的业绩领域,通过这样的四个维度将指标库中的指标进行归类整理。这四个关键的关键领域是:数量、质量、成本、时效。
数量指标,比如:产量销售额利润;质量指标,如:破损率,通过率,准确率;成本指标,如,单位产品成本,投资回报率;时限指标,如:新产品上市时间,产品生产周期,多少天完成那项工作等等。
为了便于记忆,我们常常把这四个指标称为”多、快、好、省”, 多是指数量,快是指时间,好是指质量,省是指成本。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常常提五个标准来进行好目标的评定,这五个标准就是“多快好省”四个指标再加上“客户或者是上司评价”,共五个标准进行评价。
2、关键成功要素(CSF)法
关键成功要素法,是分解指标间的关系,指标分解时往往有两种关系,一种被称为“相关关系”,一种被称为“因果关系”。相关关系是指存在必然联系,但不一定存在因果关系,或者说产生重要影响但不一定存在可以直接量化表达的因果关系。这种情况在企业管理中大量存在,也就是说,产生同样结果的原因可能千差万别。
六、优秀数据的指标包括?
所谓的“数据指标”,简单来说就是可将某个事件量化,且可形成数字,来衡量目标,在日常工作中大家都会应用的到。
在一定程度上,“数据指标”能揭示出产品用户的行为和业务水平状况。我们在工作中会关注一些数据指标,如转化率,留存率,日活,月活等。而不同的产品业务在不同阶段时期,又有哪些数据指标,什么样的数据指标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或者是有效的,并且能帮助产品业务线找到自己的提升方向呢。
七、啤酒的理化指标是什么?
啤酒的质量指标包括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卫生标准和保质期。其中,理化指标是指物理和化学指标,是可以用各种仪器或手段测试的指标,如酒精度、总酸度等;感官指标评价啤酒的外观、气味及口感。
在感官指标中,啤酒口味的品评是最为复杂,影响啤酒口味的主要因素是啤酒中风味物质的成分与含量,因此探索风味物质与啤酒口味的关系一直是世界啤酒行业研究的一个方向。
美国HACH 公司最新推出的使用分光光度计检测啤酒中的各类重要参数,集实用性、方便性与准确性于一体,将为啤酒企业的质量控制工作提供有力工具。
八、啤酒的主要技术指标?
1、二氧化碳:指啤酒中溶解的二氧化碳含量,这些二氧化碳是在发酵过程中产生的,它有利于啤酒的起泡性,饮后赋予一种舒适的刺激感觉,即所谓的杀口力。特别是在15℃左右饮用时,二氧化碳逐步放出,给人以清新、爽快的感觉,还能闻出啤酒特有的酒花香味。
2、泡持性:通常,啤酒倒入干净的杯中即有泡沫升起,泡沫持久的程度即为泡持性。质量好的啤酒泡沫洁白细腻,持泡时间长、挂杯性好,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3、浊度:是以EBC浊度单位表示啤酒透明度的外观指标,好啤酒的浊度很低,在0.5EBC单位以下。差的啤酒可产生失光,甚至混浊,浊度数值就高。引起酒液混浊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总数超标引起的生物性混浊,这种酒已不能饮用,另一种是由于啤酒在贮存过程中,酒的蛋白质、多酚等物质遇冷或氧化产生的混浊,冷混浊在啤酒恢复到室温后可自行消失,这种混浊并不影响饮用,因此,建议消费者不要将酒冷藏的温度过低,一般在10℃~15℃即可。
4、酒精度及原麦汁浓度:酒精度指酒液中酒精的百分含量,可用体积百分数或质量百分数表示。原麦汁浓度是依据酒精度及啤酒中的真正浓度按经验公式计算出的数值,用其来表述原料麦汁的多少。我们见到的标签标注的10°或11°等均是指酒的原麦汁浓度,它可读为10度或11度,今年颁布的新国标则标记为10°P或11°P。原麦汁浓度与酒精度不是一回事,通常情况下,原麦汁浓度高则酒中含酒精也越多,我们常饮用的11°啤酒其酒精度在4.5%(V/V)左右。虽然啤酒中酒精含量较低,但是由于二氧化碳能促进酒精在人体内吸收,因此一次大量饮用也会醉酒伤身。
5、总酸:指啤酒发酵过程中产生的脂肪酸及其他有机酸的总量。啤酒中的酸包括挥发性及不挥发性的各种酸,如乙酸、低碳脂肪酸及乳酸等。适宜的总酸能赋予啤酒以柔和清爽的口感。如果总酸过高或酸味明显,则是污染了杂菌的标志,这样的酒不宜饮用。
6、双乙酰:是在啤酒主发酵期间酵母代谢的产物,是啤酒口味不成熟的标志。如其含量超过风味阈值,会给啤酒带来不愉快的馊饭味,酵母菌种、原料和麦汁组成、发酵条件等均影响啤酒中双乙酰的含量。由于其风味阈值比较低,对于优质淡色啤酒而言,双乙酰含量在0.10mg/L以下。
九、啤酒的标准有哪些指标?
答:对于啤酒检测,行业标准NY/T 273-2021《绿色食品 啤酒》在感官、理化指标、污染物等项目上有着明确的指标要求。
行业标准:
NY/T 273-2021《绿色食品 啤酒》代替了NY/T 273-2012《绿色食品 啤酒》
检测范围:
淡色啤酒、浓色啤酒、黑色啤酒、特种啤酒
检测项目要求:
1、产地环境应符合NY/T 391的规定。
2、生产原料应符合绿色食品的规定。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应符合NY/T 392的规定。
3、感官——外观(透明度、浊度)、形态、泡沫、香气和口味
4、理化指标——酒精度、原麦汁浓度
5、污染物限量和食品添加剂限量:
十、企业里的节能目标指标包括什么指标和什么指标?
反映节能降耗情况的主要指标有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单位GDP电耗。
单位GDP能耗:又叫万元GDP能耗,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报告期内(如一个季度、一年等)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能源。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能源消费水平和节能降耗状况的最重要指标,该指标说明一个国家(地区)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其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一)直接反映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单位GDP能耗是将能源消耗除以GDP,反映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强度关系,即每创造一个单位的社会财富需要消耗的能源数量。单位GDP能耗越大,则说明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越高。
(二)间接反映产业结构状况、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消费构成和利用效率等多方面内容。
(三)间接计算出社会节能量或能源超耗量。将上年单位GDP能耗与本年单位GDP能耗的差与本年GDP(可比价)相乘,即可计算出本年社会节能量或能源超耗量。
(四)间接反映各项节能政策措施所取得的效果,通过单位GDP能耗降低率检验节能降耗的成效。
单位GDP能耗等于综合能源消费量与GDP的比值,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其中,综合能源量为一个地区一定时期的三次产业、居民生活所消费的电力、油品、煤品等能源品种折算成标准煤的合计数,GDP按不变价计算,“十二五”期将按2010年不标价计算。
影响单位GDP能耗的主要因素有:1.能源消费构成。2.经济增长方式。3.产业结构或行业结构。4.设备技术装备水平、能源利用的技术水平和能源生产、消费的管理水平。5.自然条件等。
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每创造一个单位的工业增加值所消耗的能源量(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等于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与工业增加值的比值,单位为吨标准煤/万元。
单位GDP电耗: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报告期内每生产一个单位的国内生产总值所消耗的电量,反应该地区经济发展对电力的依赖程度,用以平价电力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单位GDP电耗等于全社会耗电量于GDP的比值,单位为千瓦时/万元。单位GDP电耗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地区能源消耗结构、产业结构及非生产性的电力消费情况等。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